當前位置:首頁  記者眼

【華園記者眼】翰墨飄香滿華園

時間:2015-05-17供稿單位:新聞網(wǎng)瀏覽量:2032

分享到

  【編者按】華南理工大學素有“工程師的搖籃”和“企業(yè)家的搖籃”之稱,表達了人們對華南理工為工業(yè)建設和經(jīng)濟發(fā)展所作貢獻的認可。這些“霸氣側漏”的外號,都透漏著些許有俠骨而無柔情的工作狂氣質(zhì)。但是,管中窺豹,難以道盡華南理工大學的廬山真面貌。其實,從建校之日起,翰墨飄香的書卷氣,就氤氳在紅墻碧瓦的詩意校園之中,沉淀為華南理工人的文化底色。

  從華南理工大學組建之日起,從教工到校領導,有許多文化素養(yǎng)深厚的人。華南理工大學第一任黨委書記張進熱愛生活,多才多藝。他的書法功力深厚,蒼勁的筆跡為華工人所熟悉,《華南工學院學報》創(chuàng)刊號就是由他提寫刊名;他文筆很好,才華橫溢,著有詩集《晚晴樓吟草》,收集其各個時期的詩歌70余首。還著有小說。

  提到書畫,就不能不提到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藝術系教授符羅飛。他出生在天涯海角的窮苦漁家,卻在意大利當上了洋教授,成為中國最早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藝術家;他兩次入黨、三次離鄉(xiāng)、四下南洋,扛槍挎劍,出家還俗,卻與手中的畫筆相伴終身;他是歐洲畫壇“罕見的心靈畫家”,卻又被世人淡忘,成為藝術史上的“失蹤者”。因為各種原因,在大學歲月里,書畫僅僅是他的”業(yè)余愛好”。

符羅飛的自畫像也是貫穿了他藝術生命中的大半旅程,不僅深刻鐫刻出藝術家復雜而充滿斗志的心路歷程,主人公的面部表情和著裝服飾的前后變化,也投射出現(xiàn)代中國斗轉星移的歷史運程

《土地的主人》:人物赤身,身體的顏色和大地的顏色一樣,典型的中國農(nóng)民形象躍然紙上。他好像就是大地的化身,也是大地的主人

  這個被稱為“中國的高爾基”的畫家,影響了周圍的年輕師生。1957年,陳天泉畢業(yè)分配到華南理工大學從事工科教學,認識了被稱為“人民畫家”的符羅飛。那時,他經(jīng)常去看符羅飛的畫,符羅飛對陳天泉一些作品表現(xiàn)出的天賦也很欣賞。符羅飛的鼓勵,成了陳天泉學畫的精神支柱;符羅飛的啟發(fā),讓陳天泉形成了較為厚重、大膽、中西結合的畫風。

陳天泉創(chuàng)作的迎亞運長卷

  同樣在建筑學院,剛剛當選為“全國先進工作者”的吳碩賢教授,作為全國建筑技術科學領域唯一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碩賢對文學的熱情,比許多讀文科的人還要高?!耙黄谱冮T勢不收,千山無奈大江流?!薄耙幌鞓呛姥缈睿毭褡憧捎萌??!眳谴T賢的詩詞,充滿了對自然、生命和友情的熱愛以及一位學者對普羅大眾的人文關懷。

吳碩賢詩書皆佳,辦公室充滿了文化氛圍

  華南理工大學書畫創(chuàng)作的主力集中在離退休人群當中,“熱情絲毫不亞于其它文科院校”。5月15日,一場書畫作品展正在華南理工大學老年活動中心舉行。舉辦這場展覽的是老年書畫詩詞攝影協(xié)會的顧學甫和孫懷生,他們共展出書畫作品84幅。

  今年81歲的顧學甫,他少年時就喜歡“涂鴉”,青年時代得到著名美術家潘然先生的悉心傳授,在素描、水彩畫及中國畫等基礎知識和繪畫技巧方面得到了系統(tǒng)訓練,研究生階段在錢偉長先生門下學習。1958年畢業(yè)后就到華南理工大學土木系任教,他自稱“在長期為學校的黑板報、墻報做‘美編’的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鍛煉?!?/p>

顧學甫部分展品

  孫懷生,軍隊轉業(yè)后到華南理工大學保衛(wèi)處工作,靜以書畫修身養(yǎng)性,動以歌舞歡度時光,博古詠今,心無煩惱,以筆會友,以舞交友,以“老大仍努力,秋色更輝煌”為理念,和許多離退休教工一樣,在書畫藝術修練之路上,安享晚年。擔任協(xié)會會長的劉樹道表示:“二人的藝術水準基本代表了離退休群體的總體水平?!?/p>

孫懷生部分展品

  “藝之至,未始不與精神通?!闭?011年,兩院院士師昌緒老先生為華南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校友崔仁輝書法集題詞時所言,學習人文藝術,有助于傳承中華文化,有助于促進精神世界的豐富與深刻。

崔仁輝校友代表作《蘭亭集》長卷部分

  在老一輩的帶動下,華南理工大學學子們在2003年成立了書畫協(xié)會。協(xié)會秉承“凡事有興替,翰墨無古今”的理念,以傳播中國傳統(tǒng)書法、國畫、篆刻等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文化,陶冶性情,是大家的共同目標。用愛好書畫的土木交通學院的李康同學的話說就是,“胸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p>

同學們參加“書畫名家進校園”等文化活動,并通過各種活動展示作品

  隨著華南理工大學高水平大學建設的不斷推行,通過調(diào)整學科結構,優(yōu)化學科布局,華南理工大學已經(jīng)建成多學科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大量專業(yè)人士加入到書畫創(chuàng)作中來。我們相信,華南理工不僅僅是工程師、企業(yè)家和科學家的搖籃,假以時日,大量才思敏捷的文學藝術大家也將從華園走出。


《華園記者眼》第50期團隊

文字:祝和平 

圖片:祝和平 張馨元 朱勐樊(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部分來自資料)

美工:祝和平

編輯:周  玉

編審:孫宏志

總策劃:王丹平


華工新聞網(wǎng)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wǎng)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華工新聞中心,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nèi)使用,并注明“來源:華工新聞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凡本網(wǎng)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對其負責。

③有關作品內(nèi)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

※聯(lián)系方式:華南理工大學新聞中心 87110205


返回原圖
/